中国青年网

新闻

首页 >> 强图打榜  >> 正文
图片故事:中国工厂在非洲 应聘者络绎不绝

责任编辑: 海竹 来源: 中国青年网 撰写时间: 2018-10-14 07:51:00

  当地时间2018年8月1日,埃塞俄比亚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南部郊外,有一座东方工业园,这是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。园区占地5平方公里,连接着两个60万人口的城镇,目前已经有85家企业入驻,行业涉及纺织、服装、制鞋、钢筋、水泥、制药、汽车组装等,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来自中国。图为鞋厂工人在2015年启用的新厂区内工作。

  工业园的门口红底的电子屏上,播放着“中非友好、合作共赢”八个汉字。电子屏幕旁的招聘区,常年聚集着来自当地的应聘者,每当有看到中国人走出园区,他们就会围拢上来,寻找各种工作的机会。自2007年11月通过商务部财政部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招投标后,工业园内的企业已为当地解决1万多个就业岗位。

  来自杜卡姆镇的贝亚姆今年18岁,已经在力帆汽车公司的整车组装生产线工作一年了,除节假日外,他每天工作8小时,每个月可以拿到1800比尔,相当于440元人民币,当地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为300元人民币左右。贝亚姆说,在中国的工厂,他学会了沟通与自律,见识到了有别于传统手工行业的高科技制造。相隔不远的东方印染厂,来自中国的技工吴云飞负责纺织机开机前的准备工作,虽然不懂英文,但他与当地雇员相处的很好,“说不清楚的就靠‘比划’,都能懂。哪怕是最简单的微笑,能让对方感受到善意,就足够了”。据统计,在非中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和当地雇员平均比例为1:8。而另一个在建的中国工业园区-华坚工业园生产女鞋的工厂内,中非工作人员的比例甚至能达到1:20以上。

  杰米斯今年27岁,中文名字叫“上海”。他是华坚集团2012年在埃塞俄比亚建厂的第一批本地雇员,6年后,杰米斯从一线员工干到工厂的经理助理,负责两国员工在生产中的协助沟通工作。“感谢中国人,他们教会了我技术、文化和礼貌”,杰米斯流利的中文得益于他进厂工作一年半后的一次培训,他和其他55名当地的优秀雇员被送到华坚位于赣州和东莞的工厂,进行了为期一年左右的培训。在那里,他学习了中文,也学到了中国的工厂管理方式。现在,杰米斯一个月的工资收入达到三万比尔,约合人民币七千多元。

  2017年,华坚集团为埃塞俄比亚带来3108万美元(约1.95亿人民币)的外汇收入,对于外汇普遍紧缺的东非国家来说,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。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2018年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,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经济发展的前端。该委员会预测部负责人哈立德·侯赛因认为,埃塞俄比亚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包括投资增加以及工业园建设。由于中国在当地的工业园区的样板效应,埃塞俄比亚政府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工业园建设,目前已有的十多个工业园中,多个由中国公司承建运营。(文字来源:中青在线 李隽辉 | 摄影报道)